育儿百科

独生子女教育问题3点建议

2022-10-19 00:40:10 来源: 花神时尚网

独生子女教育问题3点建议

  独生子女教育问题3点建议,家长千万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,成长是甜蜜和困难交织的过程,都说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”,要学会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,看完独生子女教育问题3点建议,学着启蒙家里的小天使吧!

独生子女教育问题3点建议

  独生子女教育问题3点建议1  所谓独生子女问题,本质上是教育问题,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。要防止独生子女受到社会影响,可以出现的问题,就必须采用科学教育的方式,有计划、有目的地培养他们。这是家长最重要的,最神圣的责任。目前,不少家长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、有效的经验,他们的做法归纳以下几点:

  1、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

  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。

  许多独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,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,理应是家中的“特权者”。所以,从孩子一出生,家长就要注意,千万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。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“以我为中心”的`意识,做父母的要在思想上深深的铭记这一点。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、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。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,但是没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,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。做到这一点,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。例如:家里吃饭,要使孩子懂得让大人先坐,吃东西时,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;看电视时,不要让孩子一人独占座位;家里来了小朋友,应教育孩子把玩具给大家一起玩……,长期坚持,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相处的习惯,使孩子不会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。

  2、用群的功能弥补“独”的缺陷

  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。儿童社会性的发展,不是靠成人说教,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。儿童良好行为是从“模仿开始的,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“,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。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,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,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。

  大多数的孩子是好群体生活的。特别是游戏。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,不执拗任性,与小朋友友好相处,互相商量、谦让、分享玩具,关心小弟弟、小妹妹,家长切不要因爱子太深,怕孩子吃亏,将孩子封闭起来,或者偏袒孩子去责怪别人,这样做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。

  3、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

  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,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、坚决性,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有的家庭由于成人之间彼此不一致,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,常常引起大人之间不愉快,甚至争吵不休。我国有句谚语“吵闹多的家庭孩子也会变坏。”所以家长应互相尊重,有分歧也不可当着孩子面前表露出来,事后再商讨统一认识,这样有助于增进父母感情,在孩子面前没有感情的家长,是无法教育孩子的。

  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。此一时、彼一时,不能高兴时就无原则,一味宽容,不高兴时就无原则,一味宽容,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,斥责。不能说话不算数,前后矛盾,家长说错了。应当认错,甚至道歉,为孩子树立知错改的好榜样。家长的威信会更高,教育效果也就强了。

  独生子女教育问题3点建议2  和年龄稍大的初中、高中生相比,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上心理咨询室更“勤快”———在青少年咨询者中占80%,这是上海市社科院青少所研究员徐浙宁对申城665例非医疗系统的儿童心理咨询个案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的最新结果。

  小小囡心理咨询比例更高主要和年轻父母的科学育儿观念、第一代独生父母的养育焦虑等有关。

  第一代独生父母养育子女有焦虑

  “上周壮壮居然说了两次谎!被我看穿了,小家伙竟然还耍赖皮!而且他最近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人发脾气,我很担心。”面对心理咨询师,5岁男孩的母亲吴小姐焦急不已。她觉得打孩子不对,但尝试和孩子讲道理又行不通,急匆匆来求助心理咨询师。

  徐浙宁分析,现代年轻父母有着相对更高程度的养育焦虑。可以看到,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大多数是我国第一代“独生子女”,他们成长过程中相对更多地是享受“被照料”,而较少成为“照料者”,所以这些“独生父母”在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更可能因为没有照料经验而更多焦虑;同时,现代城市生活的紧张与压力,也使这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更高期望,对自己的养育角色有过高要求,所以潜意识中有更多养育焦虑。

  年轻父母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

  三十出头的小罗夫妇俩除了保证6岁的女儿好好吃饱穿暖外,常常观察好好的行为和情绪表现,一发现有什么奇怪的情况就上网查阅,看好好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,而他们也是心理咨询室的常客。前不久,他们又带着好好去见心理咨询师:“我们好好最近总是定不下心来,坐不了几分钟就神游海外了,她是不是得了小儿多动症啊?快上小学了,这样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啊?”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陈默说,虽然有时这样的家长眼中的问题对天性好动的儿童来说并非问题,但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有利于随时发现问题、纠正问题。

  徐浙宁研究员发现,预防性的心理咨询观念随时代和城市发展在提升。年龄越小,其父母自身也相对更年轻,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为关注,所以遇到问题求助意识更强烈,求助行为也更多;而中学生的父母相对年龄更大,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相对较低,而且随着孩子长大,对心理咨询的信心也可能日益减少。

本文标签: